因為愛,看見孩子的同理心、解決問題能力。
翔翔和朋友們一起進行骨牌遊戲活動
因為連續三次都不小心碰倒骨牌,遭到軒軒拒絕他一起活動,
被拒絕的他,仍有些不死心的促立在旁,過了一會兒,
子翔轉身忍不住的難過跟我哭訴:「老師,他們不跟我玩…因為我弄倒了,他們不原諒我….」
看著他抽抽噎噎哭了起來,我伸手抱著他輕聲說:
「朋友不跟你玩,讓你很難過。」
翔翔一聽又更難過的哭了起來,
而拒絕他的軒軒不時看著我們,
「所以你很想跟朋友一起玩。」
翔翔哽噎點點頭,
「那怎麼辦呢?」
「我不知道….」
「那我陪你一起想辦法,好不好?」
「好….」
「那..你去跟同學道歉,請他原諒你,讓你一起玩?」
「我不想道歉!」
「喔,好,那我們再想想…」
一陣沉默後,
「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原諒你耶。你有想到嗎?」
翔翔搖搖頭。
我抱著他輕聲:「恩,好,那我們再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原諒你呢?」
就這樣抱著他幾分鐘後,
翔翔突然離開我的懷抱,
收起來眼淚,轉身面對在玩骨牌的同學帶略帶著哽噎說:
「軒軒,你可以原諒我嗎?」
軒軒點點頭。
「那我可以玩骨牌嗎?」
軒軒點點頭。
「那我可以加入你們?」
軒軒看了他一下後,說:「可以阿~」
翔翔破涕為笑。
開心繼續和朋友進行活動一陣子後,
突然抬起頭,
轉頭看了我一眼,投以微笑。
那臉龐掛上淚水而綻放著笑容,
親愛的孩子,我收到你的謝禮了…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這事件的發生過程,我都在現場,
其實當翔翔在跟我哭訴時,
可以感受到軒軒的不安,
但我選擇退去老師(法官)的角色,
不主動介入處理、判定誰對誰錯、或是要求孩子們一定要接受翔翔,
雖然只是陪伴、同理翔翔,
但我知道我和翔翔的互動、對話過程,
軒軒也一定看見眼裡,
而我也相信,
一向最喜歡和朋友玩遊戲的軒軒,
一定也能感受想和朋友玩的心情,
尤其看見對方這麼難過的樣子,
果不其然,
軒軒盡釋前嫌,
兩人又重修舊好。
有時候,少了老師角色所介入處理的疙瘩,
孩子反而相處得更自然、自在!
在每個人身上都備有一種能力,「自癒能力」
即便是年幼的孩子,亦是,
透過哭泣、遊戲、畫畫、運動、歌唱…都是很好的方式,
當身心達到平衡後,又有足夠的能量面對生活。
對身為老師的我,
在陪伴孩子日子裡,
我給自己這樣的目標:
「陪伴、傾聽、同在」
我陪伴著你的開心、悲傷、生氣、平靜,
我傾聽著你的所見、所聞、所感受,
而這些過程中,我感同身受的支持你與愛你。
我相信,
因為愛的滋養,
因為愛的流動,
因為愛的共振,
會讓我們走得更穩健、力量。